《鬼谷子》白话文 解读——纵横鼻祖指引你轻松打天下

2019-04-03   悦鸣书院

0 (1).jpg


鬼谷子


一、捭阖


纵观上古历史,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是大众的先觉。他们通过观察阴阳二气的开启与闭合来命名事物,洞悉万物兴盛衰亡的关键,预测万物发展存亡的始终,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所以,圣人处在天地之间,从古到今,他们所奉守的自然之道是一样的。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属:有阴有阳,有柔有刚,有开有合,有弛有张。
所以,圣人要自始至终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深入考查事物的变化顺序,揣度人们的权谋机变测量人们的才能,比较双方的技巧,辨别优劣短长。贤明与不肖,智慧与愚蠢,勇敢与怯懦,是有区别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或开放,或闭合;或进升,或黜退;或轻视,或敬重;以顺应天性来处置。通过虚实来考察对方有无真才能,根据嗜好和欲望来了解他们的志向和意愿,稍加贬抑对方所说的话,然后反驳诘问,从而探求实情,掌握对方的言行主旨;沉默不语而后开口,就寻求到了利益所在。有时要开放胸怀显示,有时要封闭心胸隐藏。敞开心扉,是为了博取与对方情感上的一致;隐藏不露,是为了了解对方对自己的诚意。至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对方的计谋研究清楚,探究异同之处。无论双方的意见是乖离还是相合,要坚持己见,同时要注意顺应对方的意愿加以考察。
如果采取开启之法,那么贵在周详;如果采取闭合之法,那么贵在慎密。周详慎密的关键,在于精微地合乎自然规律。开启是为了了解对方的真情;闭合是为了结交对方的诚意。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衡量对方的实力权谋,相应的探测出对方谋略的性质和谋划的程度,圣人因而为之用心思索。假如权衡失误,谋略失策,圣人就会为此焦虑。因此,所谓开启,或者是通过开启展示出去,或者是通过开启接纳进来;所谓闭合,或者是通过闭合获取;或者是通过闭合抛弃。开启与闭合,是天地之间各种事物运行的规律。都是通过阴阳运行、四季轮替,来促进万物发生变化。世间万物的纵横交错,反复出入、相互抵触,都是必须通过开合的运行来实现的。
开启闭合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游说之术变化的法则;游说者必须事先慎重的审察对方的变化。口是心灵的门窗,心是精神的主宰。人的志向意愿、爱好欲望、思维活动、智慧计谋,都由口这个门户来表达,因此,用开启和闭合来把守这个关口,来控制语言的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启,就是发言,这属于阳;所谓“阖之”,就是闭合,就是缄默,这属于阴。开合有节,阴阳协调,始终恰当合宜。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欲望等,属于“阳”,叫做“始”。所以说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叫做“终”。凡是那些遵循阳道运行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始”,是指常从善的行为来开始;凡是那些遵循阴道运行的事物,都可以称为“终”,是指常以恶的结果来告终。
捭阖术运用的法则,要从阴阳两方面来实行。因此,与循阳道的人言谈,要依托崇高的原则引导对方;与循阴道的人言谈,要依托卑下的原则引导对方。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探求博大。由此说来,没有什么不能抽身出来,没有什么不能深入进去,没有什么不可以说服,按这个道理,可以游说一人,可以游说一家,可以游说一国,可以游说整个天下。要做小事就没有内在的限制,要做大事就没有外在的界限。所有的损害与利益、离去与接近、背叛与归附等,都可以按照阴阳运转的原理来处置。
阳的特性是运动、前行;阴的特性是静止、隐藏。阳通过运动显示出来,阴通过静止隐藏起来。阳发展到极点就变成了阴,阴积累到了极点就变成了阳。循阳道运行者,德就会与之相生;循阴道静止者,形就会凝聚而成。所以,用阳来探求阴,要用德来包容;用阴来探求阳,必须施加力量。阴与阳相伴相随,靠的是开启和闭合。这是天地阴阳运行之道,也是游说他人的基本方法,是万事万物的先导,因而常被称作“天地万物运行的门户”。

二、反应
古代能够教化芸芸众生的圣人,是同无形的大道一起共生的。他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反观过去,检验现在;熟悉对方,了解自己。如果运动、静止、虚妄、真实的道理,与现今不符合,就回溯古代去探求原因,事情往往需要反观复验,这是圣人的思想,不可不详细审察。
别人发表言论,这是动;自己缄口不言,这是静。要根据别人的言论,来辨听其内在蕴涵。如果对方的语言有不合常理的,就要提出诘难,对方必然会有所应对。
语言有表象,事物可比拟。因为有表象有比拟,所以要观察藏在言辞下面的含义,象是实质的外在表现,比是言辞的比拟。然后以无形的象征比喻来求得有声的言辞意图,引诱对方说出我们想要知道的事,从而得到真实的情况。这就像张开捕兽之网猎取野兽一样,多张一些网等待野兽的投奔。只要方法得当,符合情理,对方自然会流露实情,这便是引诱人言的罗网。常备这些网等待猎人为你所驱使,如果对方的言辞没有变化,就要改变方法。用言语的形象感动对方,迎合他的心意,窥探他的真实感情,从而控制他。自己反推回去,对方回应过来,双方言辞自然有表象有比拟,这样心中就有底了,经过反复地反推回应,没有任何事情不从言词中表现出来。圣人以此诱导感化愚者或智者,都会确定无疑地成功。
所以,那些能够从反面听取发言的人,常能够用鬼神莫测的手段来获得实情。手段变化得当,就能清清楚楚的知道真相;如果情况掌握的不清楚,获得的真实意图就不明确;获得的真实意图不明确,做事心中就没有把握和根据。运用言辞的象征和比拟,对方必然有回应的言辞,再通过言辞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想要听别人讲话,自己就要沉默;想要敞开,就要先收敛;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获取,就要先给予。想要了解对方的心意,就要通过表象和比较,来听取对方言辞的含义。如果意思相同可以彼此呼应,如果道理相同会走到一起。或由此而发,或由彼而议,或卑事如身上,或居高而临下,这就是辨明真假,了解异同,分清真诚与虚伪的根本法则。动作言语,都与此相关;喜怒情绪,都可以见到端倪,都以预先的决断作为准则。通过反推取得对方的回应,观察对方实情的依托。所以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先使自己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
即使有时所说的与实情不相符合,但却可以通过微小的细节来推知同类事物。了解一个人就要深入他的内心,估量他的能力,了解他的意图,这样就能做到万无一失,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飞龙指示祸福一样准确,像后裔张弓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所以若要了解外界的人和事物,首先从知己开始,先有自知之明,然后才能了解别人。这样,双方互相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紧密相随。能够掌握对方的言辞,如同回声一样准确相知;掌握对方的形迹,如同光与影一样清晰明白;考察对方的言辞,如同磁石吸引钢针、用舌头去剥骨头上的烤肉一样万无一失。与人相处,微露神色,却能够迅速发现别人的实情。这就像由阴转阳,又由阳转阴;由圆变方,又由方变圆一样,变化自如。在事情还未明朗之前,用周密的方略来处理;事情明朗之后,就用具体的措施来应付。或进或退,或左或右,由此掌握。自己不能先定下主意,就不能正确地支配他人。处理事情不能灵活没有技巧,叫做“不顾真实情况,违背客观规律”;自己先确定策略去统领别人,计策谋略就不露形迹,让人看不清门户所在,叫做“天神一样圣明”。


三、内楗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复杂又微妙,有的与君主距离很远但关系亲密;有的看似亲密却极为疏远;有的投奔而来却不受重用,有的离任以后反而被到处寻找。有的天天在君主跟前,却不被信任,有的君主遥闻其名而思慕他的到来。这是因为君臣结交有内在的关系,早形成了一些奥妙;有的以道德结交,有的以友情结交,有的以钱财结交,有的以美色结交。因此,要了解对方的意图,就要做到要进就能进,要退就能退;要让他亲近就能亲近,让他疏远就能疏远;要想投奔就能投奔,要想离去就能离去;要想有所求就能有所求,要想令他思念就能被思念。这就好比青蚨虫一样,细心地保护它的幼虫,出入不留痕迹,自由自在,独来独往,谁也没法阻挡。
所谓“内”,就是进献说辞。所谓“楗”,就是固守谋略。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趣不同;投靠君主却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计谋不适用;离去却被再次寻求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后来的现实证明可行;每天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措施不恰当。距君主遥远却被君主思慕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正与决策相合,君主正等他来决断大事。所以说:情况不清楚,君臣不相合,却非要去做,必然会遭到拒绝。不了解具体情况却非要去说,必然会招致非议。所以只有了解真实情况方,方才把握住内楗之术,如此使用,就可以出也可以入,可以开启也可以固守了。
圣人立身处事,就是依据这种方法来了解事物真相,进而把握万物的。他们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出发,先是取用《诗经》和《尚书》的道理,来验证自己的学说,再减损或增加,讨论用于世还是不用于世。若要相合,就在内情上努力;若是分离,就在外情上花气力。无论用内情还是外情,都要先明确理论和方法。推测未来,决断各种疑难。
运用策略时没有失误,从而建立功业,树立德行,辨察名分,治理百姓,从事生产,这叫做计谋与内情结合。国君昏庸不理国政,臣下纷乱不明事理,这叫计谋与内情不合。君主自鸣得意,对外不采纳正确意见,那就用恭维赞扬的话使他有所改变。假如朝廷征召,便积极地接受任命,按照国君的心意行事。如果想离开就趁乱离开,来保全自己不受伤害。要像圆环旋转一样灵活顺应事情的变化,而不让别人知道所作所为,全身而退也是最好的法则。

四、抵巇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事情总会聚合分离。有时近在眼前却看不清楚;有时远在天边却彼此熟悉。在眼前却看不清楚,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远在天边却能熟悉,是因为都能够反观往昔以验证未来。所谓“巇”,就是“罅”。而“罅”就是容器的小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就像山涧可以变成大裂谷一样。在裂痕刚刚出现时,都是有征兆可寻的,所以去堵塞,让裂痕弥合;可以去堵塞,让裂痕停止;可以去堵塞,让裂痕变小;可以去堵塞,让裂痕消失;如果裂痕太大无法消除,就彻底消除,弃旧取新。这就是抵巇的原理。
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察觉,而且能妥善处理,保全其功用。他按着事物的变化来分析事理,通过各种计谋,辨别细微现象而采取措施。万事万物在开始变化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雄厚。当圣人治理天下时,即使是细小的征候,也会运用抵巇的原理。因此,抵巇就成为一种道术。
天下动乱不止,上面没有贤明的君主;大臣们没有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不被重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纷纷出现,君主和大臣互相蒙蔽欺骗,国家四分五裂,互相征伐残杀。父子离散,骨肉反目,这就叫做“国家的裂痕”。当圣人看到国家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巇”得到弥合;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五帝的圣明政治,是顺势救治;三王从事的事业,是弃旧从新。诸侯之间相互征伐,都想弃旧从新,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运用抵巇之术,才是上策。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离合、始终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这一点不能不明察。要用开合的方法来研究它,掌握这种道理的人,只有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堵塞的时候,就深深的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出现缝隙需要堵塞时,就出谋划策;对上可以和君主合作,对下可以约束百姓,能够继承和因循抵巇之法,掌握着天地间的神妙变化。

五、飞箝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征召远近的人才,让他们前来效力。要建立规章制度,管理一定的事物,一定要首先考虑他们的异同,辨别言语的是非,了解进言的表面意思和实际内涵;了解他们技艺的有无,让他们决断关系国家安危的计谋,确定亲疏远近的关系,然后权量出群轻重短长。如果他们可以矫正时弊,于是加以征兆,加以聘请,加以任用。用言语引导,用声誉诱导,探知对方的思想,然后控制住他。
钩箝是一种游说辞令,时而相同,时而相异。对于那些以言辞难以引诱并控制的人:要先把他召来,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先反复试探而后加以诋毁;或者用诋毁的方法反复试探,或者用反复试探的方法不断诋毁。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钱财、珠宝、美玉、璧帛和美女进行试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设立职位来吸引;或者暗中考察,抓住行为漏洞来控制,这时就可以用抵巇之术。
要把飞箝之术用于治理天下,一定要衡量国君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时的兴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山川的险阻和平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寡,诸侯之间的外交上,与谁亲近,与谁疏远,与谁友好,与谁敌对。要详细考察国君的愿望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在用“箝”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箝”之术用于个人,就要揣摩他的智慧和才能,权量他的实力,估计他的气概和声势,抓住关键迎合他,随顺他,以箝制之术使他与自己协调,达到双方情谊融洽;这就是“飞箝”的妙用。
如果把“飞箝”之术用于人际交往,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实情,结交对方,不失去联系,来探究他的言辞。这样的箝制之术,可以合纵就合纵,可以连横就连横;可以引而向东,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覆败。即使覆败,也可以恢复:关键在于不是节度。

六、忤合
世间万物,既有相向归一的趋势,又有背逆相反的趋势,施计图谋均应符合这一规律。事物变化和转换,就像圆环一样连接而无中断,形成各种各样的发展态势。应反复寻求内在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立身处世、治理天下、说教众人、弘扬美好名声,确定事物的名分,必定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是否适宜,因而明白哪些地方有余,哪些地方不足,用忤合的道理去事先了解,让计谋随着事态的变化而转化。
世上没有永远处于高贵地位的事物,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固定的样式。圣人常做的是无所不能做,常听的是无所不能听。事情能够成功,计谋能够适用,就选择他做自己的君主。计谋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不可能同时忠于双方,必然忠于或违背某一方;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被另一方;违背这一方的,才可能合乎另一方。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它运用到天下,必然要衡量天下的情势,然后再决定运用它;如果把它运用到某个国度,必然要衡量整个国家的情势,然后再决定运用它;如果把它运用到某个家族,必然要衡量整个家族的情势,然后再决定运用它;如果把它用到某个人,必然要衡量这个人的才能气势,然后再决定用它。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方面,还是用的小的方面,用的进取,还是用在退却,其功用是一致的。都要事先深谋远虑,确定计谋之后,用忤合之术实现它。
古代那些善于使用像被规律的人,可以协同四海,包容诸侯,将他们驱使到预先设置的忤合境地,促使其转化,使其与自己联合。所以伊尹五次投奔商汤,五次投奔夏桀,却没有得到赏识,最终与商汤相合。吕尚三次投奔周文王,三次投奔投奔殷王,却没有得到赏识,最后与文王相合。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天命的制约,因此毫不怀疑地归顺明主。
如果不能达到圣人那样洞悉深奥道理的境地,就不可能驾驭天下;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源;不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情状,就不可能功成名就;材质不聪明,就不能统兵作战;只是愚忠诚实而缺少真知灼见,就不可能知人善用。所以要运用忤合的法则,就是一定要估量自己的聪明才智,比较自己和周围人的优劣短长,如此一来,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七、揣
古时善于游说国君而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权势,揣测各个诸侯的情形。估量权势不准确,就不了解诸侯之间强弱轻重的差别;揣测情形不精确,就不了解隐藏的情况和变化的形式。
什么叫做量权呢?就是测量大小,计算多少;称量有多少钱财货物,估计有多少人民,是富有还是困乏,富有和困乏到了什么程度?分辨地形的险峻平坦,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计谋思虑,哪个是优?哪个是劣?考察君臣之间,与谁亲近?与谁疏远?哪些贤德?哪些奸佞?客卿的智慧,谁高谁低?谁多谁少?观察天命祸福,哪个时候吉?哪个时候凶?考察诸侯之间的关系,哪个可以利用?哪个不可以利用?老百姓的人心向背如何变化,是安乐还是危急?喜欢什么憎恶什么?反复测量,怎样利用才是方便?能够了解这些,就是所谓的量权。
所谓的揣情,就是一定要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前去见他,想尽办法刺激他的欲望,只要欲望表现出来,实情就难以隐藏。一定要在对方最恐惧的时候,前去见他,想尽办法加重他们的恐惧;只要恐惧表现出来,实情就难以隐藏。人的情感欲望常常在十分高兴或者十分悲伤的时候产生变化。对那些已经触动情感仍摸不清变化的人,就要暂时撇开不再跟他交谈,而应转向他所亲近的人,去了解他安然不动的原因。感情在内部发生变化,必然要通过形态显于外表。所以一定要经常通过表面现象,去发现内部的隐情。这就是所说的揣测内心的办法。
所以谋划国家大事,应当详尽地量衡权势;游说君主,应当全面揣摩实情。探知人们的谋划、思虑、情感和欲望,都用这种策略。谋士们可能富贵,也可能贫贱;可能受尊敬,也可能被轻视;可能获得利益,也可能遭到损害;可能成全他人,也可能败坏他们,使用的办法都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有古代贤王的治国之道,有圣人智者高超的谋略,不能揣度实情,也就无法探求隐匿的情况。这揣测之术是智谋的基础,游说的法则。常常某些事情发生,人们不能不提前预料,因为提前预料是最难的。所以说:揣测实情最难把握,游说进言必须深谋远虑。因此观察昆虫飞动,无不藏有利害,可以引发事物的变化。事物在刚刚变化之时,都呈现一种细微的态势。这就是揣情的时候,需要先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而后才能进行游说的道理。


八、摩
所谓“摩”,就是通过外在表现揣摩内心的一种方法;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揣摩实情的主体。揣摩实情有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却是隐秘不见的。根据对方的愿望暗暗进行揣摩,测试探究他心中的秘密,其内在情感就会与外在表现相呼应。内外相应,就会有行为表现。达到揣摩的目的之后,要悄悄的离开对方,也就是说隐藏起来,消除痕迹,隐藏外貌,掩饰实情,让别人无从知晓,就能办事成功而没有祸患。从这里揣摩,外部表现在那里显现,从而采取措施达到目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古代善于运用揣摩术的人,就像拿着吊钩到深潭边钓鱼一样,投下鱼饵,一定能钓到鱼。所以说:“依据这种法则行事日渐成功而别人不知晓,率兵打仗日渐获胜而别人不感到畏惧。”
圣人在隐秘中谋划行动,所以被称为 “神妙”;成绩人人都能看到,以被称为“圣明”。所谓“做事日渐成功”的秘诀,在于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得到利益的原因;在于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遵循服从,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而天下人称之为“神明”。
采取揣摩的方式:有用平和交流的,有用正言相告的,有用欢喜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将的,有用名誉引诱的,有用行动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争取的。平和就是让对方平静;正言就是直言相斥;欢喜就是让对方喜悦;愤怒就是激怒对方;名誉就是提高对方的名声;行动就是逼迫对方执行;廉洁就是用清廉感怀对方;信誉就是用信用让对方有所期待;利益就是让对方有所获取;谦卑就是用谄媚讨好对方。这些方式,唯独圣人能够运用。众人也都拥有,但却无法取得成功,原因是他们运用不当。
因此,谋划策略,最难的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难的是让对方言听计从;办理事情,最难的是必须成功。这三个方面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所以说谋划一定要周到慎密,一定要选择能与自己心心相通的人去游说,所以说结交亲密而没有裂痕。事情要取得成功,一定要遵循合适的法则,所以说规律、方法和时机三者要相合。说辞要被听从,一定要与对方合情,所以说合情才会被听从。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类别:把柴草投到火中,干燥的柴草首先燃烧;往平地倒水,湿润的地方首先湿透。这是事物性质相同产生相应趋势的现象,在情势上是如此,这就是说内心的反应与外在的表现相呼应,也是如此,所以说按着事物的类别加以揣摩,哪有不呼应的呢?顺着被游说的欲望进行揣摩,哪有不被听从的呢?所以说揣摩之术是唯一通行的方法。那些能够见到事物微小征兆,就立刻采取行动的人,不会丧失良机,功成之后也不会保守居功,天长日久,他就能教化天下了。

九、权
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说服别人正是要凭借对方的力量做事情。修饰言辞,就是借助美丽的言辞来说服别人;借助言辞,必然有所增加或减少,来满足对方的心理。应辩对答,靠的是巧辩之辞;巧辩之词,是轻巧灵便的言论。言论合于义理的,就是要阐明清楚;阐明清楚,就是要通过事实来验证。诘难的言辞,是驳斥对方的论点;驳斥对方的论点,就是要诱出对方隐秘的意图。奸巧的言辞,是用谄媚讨好显得忠诚;阿谀的言辞,是用广博显得智慧;平实的言辞,是用果敢决断显得勇敢;忧伤的言辞,是用权变显得诚信;平静的言辞,是用反诘来求取胜利。先揣摩对方的想法,然后顺从他的意志,就是谄媚。反复引用华美的辞藻,就是广博;策划谋略加以选择运用,就是权变;摈弃陈见毫不迟疑,就是果决。自己不足,而指责他人,就是反诘。
所以,口是人发出言辞的机关,是用来打开、闭合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的辅助器官,是用来窥探破绽、发现奸邪的。所以说,三者协调而相互呼应,事情就会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因而繁琐的语言不能使人纷乱,纵横自如的言辞不能使人迷惑,变化无穷的言辞也不能使人陷入危险,关键在于瞄准要害,看清事理。所以,对于没有视力的人,没有必要给他们看五色;对于没有听力的人,没有必要让他们听五音。所以不能前去说服的,是由于对方蒙昧无法开导;不可以征兆来的,是因为对方浅薄无法接受。如果事情无法说通,就不要理会。古人有言,说:“嘴是用来吃东西的,不是用来说话的”。讲的就是说话最有忌讳。“众人的言辞可以把金属熔化了”,正是言语偏颇不正的缘故呀。
人之常情是,说出的话总希望有人听从,筹办事情总希望能够成功。因而明智的人不使用自己的短处而利用愚笨者的长处。不使用自己的笨拙一面而利用愚笨者的巧工一面,就让自己永远不会陷入窘困了。游说时,阐述有利的一面,就要发挥其长处;阐述有害的一面,要回避其短处。所以甲虫防卫,是用他坚硬的甲壳;毒虫行动,必定用那有毒的螫子。就连禽兽都知道用自己的长处,游说的人更应该知道用他该用的方法了。

所以要懂得交际中的五种辞令,即并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中气衰弱,说话没精神;怨言,伤心痛苦,没有主见;忧言,心情郁结,情绪不畅;怒言,胡言乱语,条理不清。喜言,说话自由散漫,没有重点。这五种言辞,只有精通了才能使用,只要有力才能实行。所以与智慧者交谈,要依托于渊博;与笨拙者交谈,要依托于巧辩;与善辩者交谈,要依托于简要;与高贵者交谈,要依托于气势;与富人交谈,要依托于高雅;与穷人交谈,要依托于利益;与卑贱者交谈,要依托于谦虚;与勇敢者交谈,要依托于果敢;与过激者交谈,要依托于敏锐。这些是与人谈话的技巧,然而不少人却常常违背它。所以,与聪明人交谈,就要用这些方法使他们明了,与愚笨的人交谈,就要用这些方法来引导他们,然而这很难做得到。因此说话有各种类型,事情有多种变化。即使终日谈论,也不会超出这些类别,所以也不会把事情搞乱。事情不断变化,也不会失去其变化的根本,所以智慧最可贵之处在于有条不紊。听言贵在清楚明白,智慧贵在明辨事理,言辞贵在变化莫测。


十、谋
凡是给人家出谋划策都有一定的规律,必须探求事情的原委,以推究实情。要想详尽的探求对方的实情,就需确立三条标准。这三条标准就是上智、中才、下愚。三条标准互相参验运用,就能生出奇谋。奇谋顺从事理,没有阻塞,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依循。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驾着指南车去,为的是不迷失方向。那么考量才干,测定能力,揣摩实情,也就是行动的“指南车”。所以情投意合的人一起谋事,是因为大家都可以成功;欲望相同的人不一起谋事,是因为只有一部分可以成功;凡是恶习相同的人不一起谋事,是因为一部分人受到损害。所以双方有利就相互亲近,双方损害就相互疏远,正是因为这个规律在发挥作用。所以要用这个区分同异,同类事物的道理是相同的。因此墙壁都是由于有裂隙才塌倒,树木是由于有疖疤才会毁坏。这就是墙和树木分界之处。所以,变化产生事端,事端引出谋略,谋略需要计划,计划需要议论,议论导致辩说,辩说就有采纳,采纳就生摈弃,于是就形成制度,用来制约事端。如此看来,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相同的道理,各种制度也有一定的规则。
仁人君子轻视财货,不可以用财利引诱,却可以让他们捐出财货;勇敢的人轻视危难,不能用祸患去威吓,却可以用他们解除危难;智慧的人通晓术略,名于事理,不可以用诡诈去欺骗,却可以向他们讲明道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是三种人才啊!由此看来,愚昧的人容易受蒙蔽,不肖之徒容易被吓住,贪婪的人容易被引诱,这三种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然而,强大是由弱小不断积累而成,平直是削去弯曲积累起来的,有余是由不足不断积累而成:这就是道术得以实行的原因啊。
所以,表面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去游说他;内心亲善而表面疏远的人,要从外部入手去游说他。所以根据对方的疑惑,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根据对方的表现,来顺应他的意愿;根据对方的答辞,来确定游说的要点;根据情势的变化,来促成游说的效果;根据对方的憎恶,来权衡变通;根据对方的担忧,来设法排除。用揣摩之术使他恐惧,抬高对方使他触动,略设根据加以证实,露出表现加以响应,拥堵对方加以阻塞,搅乱对方加以迷惑。这些就叫做计谋。说到运用计谋,公开不如隐蔽,隐蔽不如二人密谋,二人密谋就可以密而不漏。另外,遵循常理比不上出奇制胜,施以奇策能左右逢源,无往不胜。所以说,游说君主的时候,必须要谈奇策;游说人臣的时候,必须要用的隐蔽。
关系密切、说话见外的人,必定导致疏远;关系疏远、说话密切的人,必定招致危险。不要拿别人不愿意做的,强加给他;不要拿别人不懂的事,强去教导。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可以学着迎合他;如果对方有某些厌恶,可以避讳不言。这是用暗地讨好的办法去换取公开的回报。因而想要除掉的人可以放纵他,放纵他正是为了抓住机会制服他。外表不善也不恶,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可以托付大事。对于彻底了解的人,可以使用计谋;对于不了解的人,不能用计谋。所以说:“办事最重要的是制约别人。而不是被别人制约。”控制别人就是掌握了权力,被人控制的人命运就握在别人手里。因此,圣人运用谋略隐藏不露,愚人运用谋略大肆张扬;聪明的人行事容易,愚笨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虽然灭亡的东西难以复兴,动乱也难于安定,但顺应规律看重智慧还是必要的。智慧要用在众人无法知晓的地方,用来众人无从看到的地方。如果是施用智谋,就要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选择事情自己去做;如果不可行,也要选择一些事情,让别人去做。所以先王的治国之道隐藏不露。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深莫测;圣人的法则在于隐藏不露。不仅仅讲求忠诚、信守、仁慈、义理,还得合乎不偏不倚的正道啊。”只有通达了这些道理,才可以与他谈了谋略的事。如果能体悟到这些,就可以懂得驱使天下的道理了。

十一、决
凡是替人们决断事情,必定存有疑虑。人们总希望能遇上好事,而对灾祸之兆感到厌恶。其实即使有害的事情,如果循循善诱,最终也不会让人陷入疑惑与偏邪。事物总是存在利益,失去利益就不会被接受,这就是运用奇策的基础,如果决策表面是做善事,而实际上在暗中作恶,别人是不能接受的,最终还是要疏远。所以决策让人失去利益,让人遭遇祸患,都是失误啊。
圣人所以能成就事业,主要有五种方法:有用公开的感化决断,有用隐蔽的谋略决断,有用诚信的方法决断,有用掩饰的手段决断,有用常规的手法决断。实施公开感化的方法,应坚持始终如一;实施暗中谋划的方法,要变化多端;再配合常规的方法,机巧的手段,这四种方式都要微妙的综合运用。你是作决断的时候,要以过往的事情来衡量,以未来的事情来验证,参照平常的情况,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国君大臣的事,能提高名声,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不用费力就可以成功的事情,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有些事虽然费力勤苦,然而不得不去做,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如果能排除忧患,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如果能带来福佑,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所以说决断事件,解决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来确定社会太平还是动荡,决定成功还是失败是最难办的事啊!所以先王才用蓍草、龟甲,来帮助自己作出决断。

十二、符言
安祥、从容、正直、平和,合乎了宽容的节度。与人友善,与世无争,内心谦虚,心意虚静平和地处理天下的事变。以上说的是在位者的修养。
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头脑贵在智慧。人君如能用全天下的眼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能用全天下的听力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能用全天下的头脑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能使天下人如车轮辐辏一样归于自己,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闭塞。以上说的是明察。
听取意见的方法是:“不要固执已见而拒绝别人。”轻率许诺对方,就会自满保守;拒绝意见,就会阻塞自己听闻。山再高,是可以望见顶的;渊再深,是可以测到底的;神明的所术,公正沉着,高深莫测。以上说的是善听。
奖赏贵在守信,刑罚贵在公正。刑赏信用公正,必须以臣民亲身见闻来验证,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没有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确定能畅达天下,达于神灵,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冒犯君主呢?以上说的是奖赏。
什么是天时,什么是地利,什么是人和,四方,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火星的方位在何处?以上说的是询问。
心至九窍的主宰,君主是百官的首长。做好事的人,君主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人,君主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臣民的行为给予赏罚,这样治国就不会费力。圣人使用这个道理,也能掌握这个道理。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以上说的是统治的依据。
君主不能不周全。君主不周全,君臣内部就容易发生祸乱。朝廷寂静无声,就会不正常,朝廷内外如果不一致。怎么能打开言路?言路的开放与闭合不适当,就无法推究事物的本源。以上说的是周全。
能用天下人的视力去看,叫做飞目;能用天下人的听力去听,叫做飞耳;能用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叫做树明。千里之外,隐蔽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这叫做洞察,天下奸邪的事情都会在暗中慢慢改变。以上说的是参用。
按照名分去做,就会既安全又完美;名实相互依存,相互对立,这构成客观事实。所以说:名分从实践中产生,实践从道理中产生,而事理产生名分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性,这特性产生于协调,而这些协调在于恰如其分。以上说的是名分。

十三、本经阴府
使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行之龙。精神中有神、魂、魄、精、志等五脏之气,其中神是主宰,心是居所,德是本源。保养人的精神,最终归之于道。道是天地的开始,一又是道的开端,是万物的创始者,天地的化育者,包容着宏阔、无形变化的气,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形成,看不出它的形状,叫不出它的名字,只好称它为“神灵”。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本源,“一”是变化的开端。因此,德能够滋养五气,心能够使道守一,这就产生了养生之术。
术是心气之道所居住的地方,神也受心气支配。人体的九窍、十二舍,是五气出入的门户,由心来统领。本性来自天地自然,叫做真人。所谓的真人,就是与天地自然合为一体的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并且通过自我内心的自我修炼悟得的,叫做“圣人”。所谓的圣人,就是通过类推的方法知晓万物的人。所以人出生的时候本性是一样的,以后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认识外界事物的类别在于利用九窍,解决疑惑则需要心的分析,但内心总有不同的时候。要想使内心通畅,必须滋养五气,务必使神停留于心。这一过程叫做化育。化育五气,要从意志、思想、精神和品德四个方面入手,其中精神是最主要的。安静平和便可养气,养气能使五气和顺。这四个方面不会衰竭,无不发挥作用。使气常存于身,这种神气化育归于一身,叫做“真人”。真人与自然天地一体,与道合一,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律养护万物,怀有天道自然之心,善施德滋养万物,顺应自然无为的法则,包容意志和思想,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为士人,通达这一道理,就能精神旺盛,从而培养意志。
养志的方法要效法灵龟。人们之所以培养意志,在于心气不畅达。心中有了欲望,思想总会想着去满足这些欲望。所谓的意志,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了,就心神分散;心神分散,意志就会衰退;意志衰退,思虑就不会畅达。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放纵;欲望不放纵,意志就不会衰弱;意志不衰弱,思虑就会畅达。思虑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杂乱之气就不会在胸中造成烦忧。因此,在内应该培养意志,对外应该了解他人。培养意志,就能心气畅通;了解他人,职责就会分明。如果要考察他人,一定要先了解他养气的功夫,知道他心气的盛衰,再考察他心气安稳的程度,以便了解他的才能。意志得不到培养,心气就不稳固,思虑就不畅达;思虑不畅达,意志就不充实,应对就不敏捷;应对不敏捷,就会丧失意志、心气虚弱;意志丧失、心气虚弱,就会失神丧志;失神丧志,就会精神恍惚;精神恍惚,意志、心气、精神三者就不协调了。培养意志的初始,务必使自己安静;自己安静,志向、思虑充实饱满,身体的威势才不会分散。这样,固守住精神你,就可以分别调动意志、心气、精神。
使思虑充实就要效法腾蛇。充实思虑是指充实心气形成思虑。心神要安静,思虑要深远。心神安静,精神就会旺盛;思虑深远,计谋就会成功。精神旺盛,意念就会紊乱;计谋成功,功劳就不会被抹杀;意志思虑安定,就会心绪稳定,行为就不会错乱,精神就能够凝定。要明白心气寄居的地方,奸邪之气就会乘机侵入,奸诈的阴谋也会由此而生,令人迷惑,这种情况下的言语,是没有用心思考的。所以,要使心术真诚,坚守本性真一而不变化,等待别人交流谈论意志、思虑,倾听他们,观察他们。计谋是存亡的关键,彼此的想法不交流,就不会听得详细明白,即使暗地观察也得不到机会。计谋失败,那么思虑也就无人相信,成为虚而不实的东西。所以在计谋的开始,务必要做到实意,实意也必须从静心之术开始。抱着清静无为的态度,力求使五脏安静,六腑合通;精神魂魄固守纯真,能够在内心自我反省,用心体察外界消息,让意志安定下来,让思想进入到空虚的境地,等待神明的到来。从而观察天地的形成,知晓万物造化的规律,看到阴阳转变的交替,推究人世间安国定邦的道理。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目不窥窗就可以看到天道运行的规律。不用亲眼看见,就可以发布命令;不用推行,就能达到目的,这就是所谓“道”。懂得了“道”,就能与神明相通,应对对方画面而心神不散。
分配威势要效法行将偷袭的熊,分配威势,就是要用自己精神力量压倒对方。所以要使自己意志安静而坚固,让精神凝聚在,这样威势就能强大地压倒对方。压倒对方的威势,自己的意志就会更加坚强雄厚;意志坚强雄厚,就无可阻挡;无可阻挡,又能分散对方的威力,动摇对方的气势,如上天一样令人敬畏。用自己的坚实去攻取对方的虚弱,就像用镒来称铢一样容易。只要行动就必定有人追随,只要发出倡导就有人响应。别人弯曲一个手指,就能了解他其余的动作;只要对方一个行动,就能知道他全部的行迹,令对方没有空子可钻。明白前呼后应的道理,通过蛛丝马迹去发现对方的漏洞,动作变化明确,可以发散对方的威势。行动变化之前,一定要先培养意志,隐藏真实意图,伺机窥探对方的漏洞。懂得使意志充实坚固,就是要善于养气蓄势。过分退让,就是能替他人养气。所以,精神存养到可以消除武力的程度,这才是所要形成的威势。
分散对方势力要效法鸷鸟。分散对方实力也是精神力量驱使的结果。使用分散势力的方法,一定要伺机而动。整肃自己势力、强盛内部力量,抓住对方的弱点,果断采取行动,就会使对方势力分散。能使对方势力分散的人,胸怀谦虚,意志充盈。如果意志衰微,威势丧失,精神不专,就会言辞浮泛而变化不定。要以观察对方的意志作为标准,加以揣摩,采用相应的说辞,图谋行事,长短圆方,各种手段相互配合使用。没有间隙可乘,就不要分散势力,分散势力要等待时机采取行动,一旦采取行动就能分散对方的势力。所以善于判断机会的人,一定在内精炼五气,对外探测虚实,采取行动而不失去分散对方势力的目的。行动还要顺应对方的意图和心智,了解他的计谋。势力是利害的决定性因素,是运用权变的威慑力量。势力衰落,往往是精神没有集中审察的结果啊。
连环使用计谋要效法猛兽。连环使用计谋,是要构思无穷计谋。能构想出无穷计谋的人,必定有圣人的心胸,去探究深不可测的智慧的本源,再用深不可测的智慧去沟通心术。虽然神秘的大道混沌一体,但仍能推知其变化来讨论天地万物,阐述各种各样的道理。智略、计谋,各自有不同的形态,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因为事物类别各不相同。圣人怀有各种谋略加以运用,就像转动圆环一样求得合于事理。早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初,任何动作行为无不包容着宇宙规律仔细观察可以达到神明的境界。天高地远无边无际,人事变化无穷无尽,各有各的类别。圣人观察计谋,一定知道结果是吉是凶,最终是成是败。连环使用计谋,或者转向吉祥,或者转向凶险。圣人能通过掌握规律而先知存亡之理,也就知道转圆为方的道理。圆可以变化无穷,便于使语言相 合;方可以稳定不动,便于处置事件;所谓的转化,就是要观察计谋的得失;所谓的待人接物,就是要观察进退之意。这些都要融会贯通,总结其中的要点,就可以掌握这些说法了。
斟酌损益要效法灵验的蓍草。损益,是对危险征兆的判断。事情有偶然,做事有成败,危险征兆的出现,不可不加以明察。圣人以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人为的事情,观察言辞是否合于事理。益,是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损,就是为了排除不利而行动。损减之后仍不能说解,事情仍不能顺利进行,圣人便不再加以辩说。所以,智慧的人不因为自己的言论排斥他人的言论,因而言辞不繁琐,心中充满自信;意志不散乱,胸中没有邪念。面对难易的事,然后设想种种对策,顺应客观规律才是其根本。圆的计谋实施不利,方的谋略就不能停止,这就是大功告成的前提。无论是增益,还是减损,都要能言之成理。用分配自己威力,发散对方势力的方法加以权衡,就能发挥损益的威力,就像滚向万丈深渊的威力。危机一旦显现,就要及时果断地处理。因此,善于掌握损益变化的人,就像决开千丈堤坝的洪水,就像滚向万丈深渊的圆石,势不可挡。水虽然柔弱却能转动大石头,是因为水的形势造成的必然结果。

十四、持枢
掌握关键,说的是春季万物滋生,夏季万物生长,秋季万物收货,冬季万物储藏,这是自然界运行的正常规律 ,不可冒犯它,违背它。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最终也会必败。所以说,君主也有统治天下的关键,人间的出生、养育、成熟、储藏等,不可以去冒犯去违反。如果违背这些规律,就是暂时处于兴盛,最终也会衰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君主治国的根本纲领。

十五、中经
中经,说的是前去解救陷于困境和处于危难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必定是能言善辩、德行深厚的人。救助了被拘捕的人,这些是走投无路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的恩德。能言善辩的人,多做善事,广施恩惠;有德之人,行为合乎道义准则。救助那些被拘押的人,收养起来作为属下。那些士人面对时代的变异,有的在乱世里侥幸免遭兵乱,有的因善辩而受残害,有的弃文从武成为英雄,有的被冤枉定罪,有的心情忧郁保全自己,连命运也不能掌握。因此,看见对方的形体,就知道他的真实面貌;听见对方的声音,就能够随声附和;解除弱小者的仇怨。促使强打者相互斗争;联络离开的故人,窥探对方的短处,攻取对方的内心,固守道义。本经只记述了道术,而变通的要领在于《持枢》、《中经》篇中。
所谓看见对方的外形,就知道他的真实容貌,是指犹如爻辞从卦中产生一样,可以通过影子、回响、形象、容貌来获得信息。恪守道德的人,他们不看非礼的东西,不听邪恶的声音,言谈必定以《诗经》、《尚书》为依据,行为不乖僻淫乱,用道为形,以德为荣,面貌庄重,表情温和,不仅仅通过相貌就能识别他们。这样,就能隐瞒实情,堵塞自己言语的漏洞,离他而去。
所谓听见对方的声音,就能够随声附和,说的是声音气息不相同,就不能建立恩爱友好的关系。就如同在五音中,商与角不相合,徵与羽不相配一样。能成为四声的主音,大概只有宫声吧!所以,音声不和谐,就不会产生悲伤的曲调。声音散漫、沙哑、难听、刺耳的,语言一定难以入耳。即使有美好的行为,盛大的声誉,也不能像比目鱼或比翼鸟那样亲密无间,相互帮助。这是由于气息不和谐,音调不协调。
所谓解除弱小者的仇怨,促使强打者相互斗争,说的是调解两个弱小者的不和。斗郄,就是促使强大者之间 4相互斗争。强者之间有矛盾,一定会发生争斗,胜利的一方,推崇功劳,耀武扬威。失败的一方,哀叹自己的失利,伤心自己被迫低下,玷污了自己声名,也有辱于先祖。所以,得胜者一味夸大自己的功劳和威势,就会贸然进攻而不知退却。弱小者衰叹自己的失败,看到自己的损伤,就会斗志倍增,拼命抵抗。有隙可乘,就不会特别强大,就可以施加威胁来吞并。
所谓联络离开的故人,说的是用自己的言语联络对方,让对方离去之后,仍心存思念。因此与忠贞而诚实的人结交,要赞许他的德行,激励他的志向。与他谈论可以做、可以得到回报的事情,让他感到下次相见必定会很愉快。用别人的期望,验证以往的做法是否合适,来表明自己离开的眷恋之情。
所谓窥探对方的短处,说的是在暗中观察别人的短处。因为言谈多了必有失误之处,要议论他的失误并加以验证,用对方的忌讳来触动他,用当时的禁令吓唬他。然后真诚地安抚他恐惧的心,收回刚才所说的话,藏起这些证据替他掩饰。并告诫他:不要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有见识的人。
所谓攻取对方的内心,说的是遇到好学技艺的人,替他宣扬名声,让远近皆知。再用道术验证他的技艺,对他稀奇怪异的技术表示惊叹,这样他的心就被你笼络住了。再讲他的技艺与别人比较,用前人的经验教训来说治乱的效果,那么他就会心悦诚服地归顺于你。遇到沉湎酒色的人,使用的方法就是,用音乐感动他们,担忧活着的日子越来越少,再用他们见所未见的事物让他们高兴,最终认为自己可以健康长寿,使他们一定有所领会。
所谓的固定道义,说的是坚持为人之道。探求内心活动以符合道义。探求别人内心活动,就要了解他的真实意图。从外部控制他的内心,使他有事牵挂于心,而不得不顺从。所以,从小追随别人,用的是旁门左道,常常会家破国亡。若非圣贤智慧之人,就不能用道义来治家守国。圣人推崇徵妙你的道,正是因为道可以让国家转危为安,救亡图存。

0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