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鬼谷子》全文 武当了然

2023-02-07   悦鸣书院

0 (1).jpg

鬼谷子

第一卷 捭阖

纵观上古历史,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是大众的先觉。他们通过观察阴阳二气的开启与闭合来命名事物洞悉万物兴盛衰亡的关键预测万物发展存亡的始终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所以,圣人处在天地之间,从古到今,他们所奉守的自然之道是一样的。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属:有阴有阳,有柔有刚,有开有合,有弛有张。所以圣人要自始至终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深入考察事物的变化顺序,揣度人们的权谋机变测量人们的才能,比较双方的技巧,辨别优劣短长。

贤明与不肖智慧与愚蠢,勇敢与怯懦,是有区别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或开放,或闭合;或进升,或黜退;或轻视,或敬重;以顺应天性来处置。通过虚实来考察对方有无真才能,根据嗜好和欲望来了解他们的志向和意愿,稍加贬对方所说的话,然后反驳诘问从而探求实情,掌握对方的言行主旨;沉默不语而后开口,就寻求到了利益所在。有时要开放胸怀显示有时要封闭心胸隐藏敞开心扉是为了博取与对方情感上的一致;隐藏不露,是为了了解对方对自己的诚意。至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对方的计谋研究清楚探究异同之处。无论双方的意见是乖离还是相合,要坚持己见,同时要注意顺应对方的意愿加以考察。

如果采取开启之法,那么贵在周详;如果采取闭合之法,那么贵在慎密。周详慎密的关键,在于精微地合乎自然规律。开启是为了了解对方的真情;闭合是为了结交对方的诚意。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衡量对方的实力权谋,相应探测出对方谋略的性质和谋划的程度,圣人因而为之用心思索。假如权衡失误,谋略失策,圣人就会为此焦虑。因此,所谓开启,或者是通过开启展示出去,或者是通过开启接纳进来;所谓闭合,或者是通过闭合获取;或者是通过闭合抛弃。开启与闭合,是天地之间各种事物运行的规律。开启与闭合,都是通过阴阳运行、四季轮替,来促使万物发生变化。世间万物的纵横交错,反复出入、相互抵触,都是必须通过开合的运行来实现的。

开启闭合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游说之术变化的法则;游说者必须事先慎重的审对方的变化。口是心灵的门窗,心是精神的主宰。人的志向意愿、爱好欲望、思维活动、智慧计谋都由这个门户来表达,因此,用开启和闭合来把守这个关口,来控制语言的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启,就是发言,这属于阳;所谓“阖之”,就是闭合,就是缄默,这属于阴。开合有节,阴阳协调,始终恰当合宜。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欲望等,属于“阳”,叫做“始”。所以说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叫做“终”。凡是那些遵循阳道运行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始”,是指常从善的行为来开始;凡是那些遵循阴道运行的事物,都可以称为“终”,是指常以恶的结果来告终。

捭阖术运用的法则,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行。因此,与循阳道的人言谈,要依托崇高的原则引导对方;与循阴道的人言谈,要依托卑下的原则引导对方。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探求博大。由此说来,没有什么不能抽身出来,没有什么不能深入进去,没有什么不可以说服,按这个道理,可以游说一人,可以游说一家,可以游说一国,可以游说整个天下。要做小事就没有内在的限制,要做大事就没有外在的界限。所有的损害与利益、离去与接近、背叛与归附等,都可以按照阴阳运转的原理来处置。

阳的特性是运动、前行;阴的特性是静止、隐藏。阳通过运动显示出来,阴通过静止隐藏起来。阳发展到极点就变成了阴,阴积累到了极点就变成了阳。循阳道运行者,德就会与之相生;循阴道静止者,形就会凝聚而成。所以,用阳来探求阴,要用德来包容;用阴来探求阳,必须施加力量。相伴相随,靠的是开启和闭合。这是天地阴阳运行之道,也是游说他人的基本方法,是万事万物的先导,因而常被称作“天地万物运行的门户”。

 

第二卷 反应

古代能够教化芸芸众生的圣人,是同无形的大道一起共生的。他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反观过去,检验现在;熟悉对方,了解自己。如果运动、静止、虚妄、真实的道理,与现今不符合,就回溯古代去探求原因,事情往往需要反观复验,这是圣人的思想,不可不详细审察。

别人发表言论,这是动;自己缄口不言,这是静。要根据别人的言论,来辨听其内在蕴。如果对方的语言有不合常理的,就要提出诘难,对方必然会有所应对。语言有表象,事物可比拟。因为有表象有比拟,所以要观察藏在言辞下面的含义,象是实质的外在表现,比是言辞的比拟。然后以无形的象征比喻来求得有声的言辞意图,引诱对方说出我们想要知道的事,从而得到真实的情况。这就像张开捕兽之网猎取野兽一样,多张一些网等待野兽的投奔只要方法得当,符合情理,对方自然会流露实情,这便是引诱人言的罗网。常备这些网等待猎人为你所驱使,如果对方的言辞没有变化,就要改变方法。用言语的形象感动对方,迎合他的心意,窥探他的真实感情,从而控制他。自己反推回去,对方回应过来,方言辞自然有表象有比拟,这样心中就有底了,经过反复地反推回应,没有任何事情不从言词中表现出来。圣人以此诱导感化愚者或智者,都会确定无疑地成功。所以那些能够从反面听取发言的人,常能够用鬼神莫测的手段来获得实情手段变化得当,就能清清楚楚的知道真相;如果情况掌握的不清楚,获得的真实意图就不明确;获得的真实意图不明确,做事心中就没有把握和根据。

运用言辞的象征和比拟,对方必然有回应的言辞,再通过言辞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想要听别人讲话,自己就要沉默;想要敞开,就先收敛;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获取,就要先给予。想要了解对方的心意,就要通过表象和比较,来听取对方言辞的含义。如果意思相同可以彼此呼应,如果道理相同会走到一起。或由此而发,或由彼而议,或卑事如身上,或居高而临下,这就是辨明真假,了解异同,分清真诚与虚伪的根本法则。动作言语,都与此相关;喜怒情绪,都可以见到端倪,都以预先的决断作为准则。通过反推取得对方的回应,观察对方实情的依托。所以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先使自己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即使有时所说的与实情不相符,但却可以通过微小的细节来推知同类事物。

了解一个人就要深入他的内心,估量他的能力,了解他的意图,这样就能做到万无一失,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飞龙指示祸福一样准确,像后裔张弓射箭一样百发百中。所以若要了解外界的人和事物,首先从知己开始,先有自知之明,然后才能了解别人。这样,双方互相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紧密相随。能够掌握对方的言辞,如同回声一样准确相知;掌握对方的形迹,如同光与影一样清晰明白;考察对方的言辞,如同磁石吸引钢针、用舌头去剥骨头上的烤肉一样万无一失。与人相处,微露神色,却能够迅速发现别人的实情。这就像由阴转阳,又由阳转阴;由圆变方,又由方变圆一样,变化自如。在事情还未明朗之前,用周密的方略来处理;事情明朗之后,就用具体的措施来应付。或进或退,或左或右,由此掌握。自己不能先定下主意,就不能正确地支配他人。处理事情不能灵活没有技巧,叫做“不顾真实情况违背客观规律”;自己先确定策略去统领别人,计策谋略就不露形迹,让人看不清门户所在,叫做“天神一样圣明”。

 

第三卷 内楗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复杂又微妙,有的与君主距离很远但关系亲密;有的看似亲密却极为疏远;有的投奔而来却不受重用,有的离任以后反而被到处寻找。有的天天在君主跟前,却不被信任,有的君主遥闻其名而思慕他的到来。这是因为君臣结交有内在的关系,早形成了一些奥妙;有的以道德结交,有的以友情结交,有的以钱财结交,有的以美色结交。因此,要了解对方的意图,就要做到要进就能进,要退就能退;要让他亲近就能亲近,让他疏远就能疏远;要想投奔就能投奔,要想离去就能离去;要想有所求就能有所求,要想令他思念就能被思念。这就好比青蚨虫一样,细心地保护它的幼虫,出入不留痕迹,自由自在,独来独往,谁也没法阻挡。

所谓“内”,就是进献说辞。所谓“楗”,就是固守谋略。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趣不同;投靠君主却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计谋不适用;离去却被再次寻求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后来的现实证可行;每天都出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措施不恰当。距君主遥远却被君主思慕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正与决策相合,君主正等他来决断大事。所以说:情况不清楚,君臣不相合,却非要去做,必然会遭到拒绝。不了解具体情况却非要去说,必然会招致非议。所以只有了解真实情况,方才把握住内楗之术,如此使用,就可以出也可以入,可以开启也可以固守了。

圣人立身处事,就是依据这种方法来了解事物真相,进而把握万物的。他们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出发,先是取用《诗经》和《尚书》的道理,来验证自己的学说,再减损或增加,讨论用于世还是不用于世。若要相合,就在内情上努力;若是分离,就在外情上花气力。无论用内情还是外情,都要先明确理论和方法。推测未来,决断各种疑难。

运用策略时没有失误,从而建立功业,树立德行,辨察名分,治理百姓,从事生产,这叫做计谋与内情合。国君昏庸不理国政,臣下纷乱不明事理,这叫计谋与内情不合。君主自鸣得意,对外不采纳正确意见,那就用恭维赞扬的话使他有所改变。假如朝廷征召,便积极地接受任命,按照国的心意行事。如果想离开就趁乱离开,来保全自己不受伤害。要像圆环旋转一样灵活顺应事情的变化,而不让别人知道所作所为,全身而退也是最好的法则。

 

 抵巇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事情总会聚合分离有时近在眼前却看不清楚有时远在天边却彼此熟悉。在眼前却看不清楚,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远在天边却能熟悉,是因为都能够反观往昔以验证未来。所谓“巇”,就是“罅”。而“罅”就是容器的小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就像山涧可以变成大裂谷一样。在裂痕刚刚出现时,都是有征兆可寻的,所以去堵塞,让裂痕弥合;可以去堵塞,让裂痕停止;可以去堵塞,让裂痕变小;可以去堵塞,让裂痕消失;如果裂痕太大无法消除,就彻底消除,弃旧取新。这就是抵巇的原理。

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察觉,而且能妥善处理,保全其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分析事理,通过各种计谋,辨别细微现象而采取措施。万事万物在开始变化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雄厚。当圣人治理天下时,即使是细小的征候也会运用抵巇的原理。因此,抵巇就成为一种道术。

天下动乱不止,上面没有贤明的君主;大臣们没有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不被重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纷纷出现,君主和大臣互相蒙蔽欺骗,国家四分五裂,互相征伐残杀。父子离散,骨肉反目,这就叫做“国家的裂痕”。当圣人看到国家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巇”得到弥合;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五帝的圣明政治,是顺势救治;三王从事的事业,是弃旧从新。诸侯之间相互征伐,都想弃旧从新,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运用抵巇之术,才是上策。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离合、始终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这一点不能不明察。要用开合的方法来研究它,掌握这种道理的,只有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堵塞的时候,就深深的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出现缝隙需要堵塞时,就出谋划策;对上可以和君主合作,对下可以约束百姓,能够继承和因循抵巇之法,掌握着天地间的神妙变化。

 

 飞箝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征召远近的人才,让他们前来效力。要建立规章制度,管理一定的事物,一定要首先考虑他们的异同,辨别言语的是非,了解进言的表面意思和实际内涵;了解他们技艺的有无,让他们决断关系国家安危的计谋,确定亲疏远近的关系,然后权量出群轻重短长。如果他们可以矫正时弊,于是加以征,加以聘请,加以任用。用言语引导,用声誉诱导,探知对方的思想,然后控制住他。

钩箝是一种游说辞令,时而相同,时而相异。对于那些以言辞难以引诱并控制的人:要先把他召来,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先反复试探而后加以诋毁;或者用诋毁的方法反复试探,或者用反复试探的方法不断诋毁。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钱财、珠宝、美玉、璧帛和美女进行试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设立职位来吸引;或者暗中考察,抓住行为漏洞来控制,这时就可以用抵巇之术。

要把飞箝之术用于治理天下,一定要衡量国君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时的兴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山川的险阻和平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寡,诸侯之间的外交上,与谁亲近,与谁疏远,与谁友好,与谁敌对。要详细考察国君的愿望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在用“箝”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箝”之术用于个人,就要揣摩他的智慧和才能,权量他的实力,估计他的气概和声势,抓住关键迎合他,随顺他,以箝制之术使他与自己协调,达到双方情谊融洽;这就是“飞箝”的妙用。

如果把“飞箝”之术用于人际交往,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实情,结交对方,不失去联系,来探究他的言辞。这样的箝制之术,可以合纵就合纵,可以连横就连横;可以引而向东,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覆败。即使覆败,也可以恢复:关键在于不节度。

 

第六卷 忤合

世间万物,既有相向归一的趋势,又有背逆相反的趋势,施计图谋均应符合这一规律。事物变化和转换,就像圆环一样连接而无中断,形成各种各样的发展态势。应反复寻求内在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立身处世、治理天下、说教众人、弘扬美好名声,确定事物的名分,必定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是否适宜,因而明白哪些地方有余,哪些地方不足,用忤合的道理去事先了解,让计谋随着事态的变化而转化。

世上没有永远处于高贵地位的事物,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固定的样式。圣人常做的是无所不能做,常听的是无所不能听。事情能够成功,计谋能够适用,就选择他做自己的君主。计谋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不可能同时忠于双方,必然忠于或违背某一方;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被另一方;违背这一方的,才可能合乎另一方。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它运用到天下,必然要衡量天下的情势,然后再决定运用它;如果把它运用到某个国度,必然要衡量整个国家的情势,然后再决定运用它;如果把它运用到某个家族,必然要衡量整个家族的情势,然后再决定运用它;如果把它用到某个人,必然要衡量这个人的才能气势,然后再决定用它。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方面,还是用小的方面,用进取,还是用在退却,其功用是一致的。都要事先深谋远虑,确定计谋之后,用飞箝之术实现它。

古代那些善于使用向背规律的人,可以协同四海,包容诸侯,将他们驱使到预先设置的忤合境地,促使其转化,使其与自己联合。所以伊尹五次投奔商汤,五次投奔夏桀,却没有得到赏识,最终与商汤相合。吕尚三次投奔周文王,三次投奔投奔殷王,却没有得到赏识,最后与文王相合。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天命的制约,因此毫不怀疑地归顺明主。

如果不能达到圣人那样洞悉深奥道理的境地,就不可能驾驭天下;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源;不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情状,就不可能功成名就;材质不聪明,就不能统兵作战;只是愚忠诚实而缺少真知灼见,就不可能知人善用。所以要运用忤合的法则,就是一定要估量自己的聪明才智,比较自己和周围人的优劣短长,如此一来,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第七卷 

古时善于游说国君而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权势,揣测各个诸侯的情形。估量权势不准确,就不了解诸侯之间强弱轻重的差别;揣测情形不精确,就不了解隐藏的情况和变化的形式。

什么叫做量权呢?就是测量大小,计算多少;称量有多少钱财货物,估计有多少人民,是富有还是困乏,富有和困乏到了什么程度?分辨地形的险峻平坦,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计谋思虑,哪个是优?哪个是劣?考察君臣之间,与谁亲近?与谁疏远?哪些贤德?哪些奸佞?客卿的智慧,谁高谁低?谁多谁少?观察天命祸福,哪个时候吉?哪个时候凶?考察诸侯之间的关系,哪个可以利用?哪个不可以利用?老百姓的人心向背如何变化,是安乐还是危急?喜欢什么憎恶什么?反复测量,怎样利用才是方便?能够了解这些,就是所谓的量权。

所谓的揣情,就是一定要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前去见他,想尽办法刺激他的欲望,只要欲望表现出来,实情就难以隐藏。一定要在对方最恐惧的时候,前去见他,想尽办法加重他们的恐惧;只要恐惧表现出来,实情就难以隐。人的情感欲望常常在十分高兴或者十分悲伤的时候产生变化。对那些已经触动情感仍摸不清变化的人,就要暂时撇开不再跟他交谈,而应转向他所亲近的人,去了解他安然不动的原因。感情在内部发生变化,必然要通过形态显于外表。所以一定要经常通过表面现象,去发现内部的隐情。这就是所说的揣测内心的办法。所以谋划国家大事,应当详尽地量衡权势;游说君主,应当全面揣摩实情。

探知人们的谋划、思虑、情感和欲望,都用这种策略。谋士们可能富贵,也可能贫贱;可能受尊敬,也可能被轻视;可能获得利益,也可能遭到损害;可能成全他人,也可能败坏他们,使用的办法都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有古代贤王的治国之道,有圣人智者高超的谋略,不能揣度实情,也就无法探求隐匿的情况。这揣测之术是智谋的基础,游说的法则。常常某些事情发生,人们不能提前预料,因为提前预料是最难的。所以说:揣测实情最难把握,游说进言必须深谋远虑。因此观察昆虫飞动,无不藏有利害,可以引发事物的变化。事物在刚刚变化之时,都呈现一种细微的态势。这就是揣情的时候,需要先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而后才能进行游说的道理。

 

第八卷 

所谓“摩”,就是通过外在表现揣摩内心的一种方法;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揣摩实情的主体。揣摩实情有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却是隐秘不见的。根据对方的愿望暗暗进行揣摩,测试探究他心中的秘密,其内在情感就会与外在表现相呼应。内外相应,就会有行为表现。达到揣摩的目的之后,要悄悄的离开对方,也就是说隐藏起来,消除痕迹,隐藏外貌,掩饰实情,让别人无从知晓,就能办事成功而没有祸患。从这里揣摩,外部表现在那里显现,从而采取措施达到目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古代善于运用揣摩术的人,就像拿着钩到深潭边钓鱼一样,投下鱼饵,一定能钓到鱼。所以说:“依据这种法则行事日渐成功而别人不知晓,率兵打仗日渐获胜而别人不感到畏惧。”圣人在隐秘中谋划行动,所以被称为“神妙”;成绩人人都能看到,以被称为“圣明”。所谓“做事日渐成功”的秘诀,在于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得到利益的原因;在于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遵循服从,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而天下人称之为“神明”。“用兵日渐获胜”的秘诀,在于经常不用进攻的手段进行战斗,不消不消耗人力物力,老百姓也不知道为什么服从,也不知道有什么畏惧,因而天下人称之为“神明”。

采取揣摩的方式:有用平和交流的,有用正言相告的,有用欢喜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将的,有用名誉引诱的,有用行动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争取的。

平和就是让对方平静;正言就是直言相斥;欢喜就是让对方喜悦;愤怒就是激怒对方;名誉就是提高对方的名声;行动就是逼迫对方执行;廉洁就是用清廉感怀对方;信誉就是用信用让对方有所期待;利益就是让对方有所获取;谦卑就是用谄媚讨好对方。这些方式,唯独圣人能够运用。众人也都拥有,但却无法取得成功,原因是他们运用不当。因此,谋划策略,最难的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难的是让对方言听计从;办理事情,最难的是必须成功。这三个方面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所以说谋划一定要周到慎密,一定要选择能与自己心心相通的人去游说,所以说结交亲密而没有裂痕。事情要取得成功,一定要遵循合适的法则,所以说规律、方法和时机三者要相合。说辞要被听从,一定要与对方合情,所以说合情才会被听从。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类别:把柴草投到火中,干燥的柴草首先燃烧;往平地倒水,湿润的地方首先湿透。这是事物性质相同产生相应趋势的现象,在情势上是如此,这就是说内心的反应与外在的表现相呼应,也是如此,所以说按着事物的类别加以揣摩,哪有不呼应的呢?顺着被游说的欲望进行揣摩,哪有不被听从的呢?所以说揣摩之术是唯一通行的方法。那些能够见到事物微小征兆,就立刻采取行动的人,不会丧失良机,功成之后也不会保守居功,天长日久,他就能教化天下了。

 

第九卷 

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说服别人正是要凭借对方的力量做事情。修饰言辞,就是借助美丽的言辞来说服别人;借助言辞,必然有所增加或减少,来满足对方的心理。应辩对答,靠的是巧辩之辞;巧辩之词,是轻巧灵便的言论。言论合于义理的,就是要阐明清楚;阐明清楚,就是要通过事实来验证。

诘难的言辞,是驳斥对方的论点;驳斥对方的论点,就是要诱出对方隐秘的意图。

奸巧的言辞,是用谄媚讨好显得忠诚;

阿谀的言辞,是用广博显得智慧;

平实的言辞,是用果敢决断显得勇敢;

忧伤的言辞,是用权变显得诚信;

平静的言辞,是用反诘来求取胜利。

先揣摩对方的想法,然后顺从他的意志,就是谄媚。反复引用华美的辞藻,就是广博;策划谋略加以选择运用,就是权变;摈弃陈见毫不迟疑,就是果决。自己不足,而指责他人,就是反诘。所以,口是人发出言辞的机关,是用来打开、闭合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的辅助器官,是用来窥探破绽、发现奸邪的。所以说,三者协调而相互呼应,事情就会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而繁琐的语言不能使人纷乱,纵横自如的言辞不能使人迷惑,变化无穷的言辞也不能使人陷入危险,关键在于瞄准要害,看清事理。所以,对于没有视力的人,没有必要给他们看五色;对于没有听力的人,没有必要让他们听五音。所以不能前去说服的,是由于对方蒙昧无法开导;不可以征来的,是因为对方浅薄无法接受。如果事情无法说通,就不要理会。古人有言,说:“嘴是用来吃东西的,不是用来说话的”。讲的就是说话最有忌讳。“众人的言辞可以把金属熔化了”,正是言语偏颇不正的缘故呀。

人之常情,说出的话总希望有人听从,筹办事情总希望能够成功。因而明智的人不使用自己的短处而利用愚笨者的长处。不使用自己的笨拙一面而利用愚笨者的巧工一面,就让自己永远不会陷入窘困了。游说时,阐述有利的一面,就要发挥其长处;阐述有害的一面,要回避其短处。所以甲虫防卫,是用他坚硬的甲壳;毒虫行动,必定用那有毒的螫子。就连禽兽都知道用自己的长处,游说的人更应该知道用他该用的方法了。

所以要懂得交际中的五种辞令,即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中气衰弱,说话没精神;怨言,伤心痛苦,没有主见;忧言,心情郁结,情绪不畅;怒言,胡言乱语,条理不清。喜言,说话自由散漫,没有重点。这五种言辞,只有精通了才能使用,只要有才能实行。所以——

与智慧者交谈,要依托于渊博;

与笨拙者交谈,要依托于巧辩;

与善辩者交谈,要依托于简要;

与高贵者交谈,要依托于气势;

与富人交谈,要依托于高雅;

与穷人交谈,要依托于利益;

与卑贱者交谈,要依托于谦虚;

与勇敢者交谈,要依托于果敢;

与过激者交谈,要依托于敏锐。

这些是与人谈话的技巧,然而不少人却常常违背它。所以,与聪明人交谈,就要用这些方法使他们明了,与愚笨的人交谈,就要用这些方法来引导他们,然而这很难做得到。因此说话有各种类型,事情有多种变化。即使终日谈论,也不会超出这些类别,所以也不会把事情搞乱。事情不断变化,也不会失去其变化的根本,所以智慧最可贵之处在于有条不紊。听言贵在清楚明白,智慧贵在明辨事理,言辞贵在变化莫测。

 

第十卷 

凡是给人家出谋划策都有一定的规律,必须探求事情的原委,以推究实情。要想详尽的探求对方的实情,就需确立三条标准。这三条标准就是上智、中才、下愚。三条标准互相参验运用,就能生出奇谋。奇谋顺从事理,没有阻塞,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依循。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驾着指南车去,为的是不迷失方向。那么考量才干,测定能力,揣摩实情,也就是行动的“指南车”。所以情投意合的人一起谋事,是因为大家都可以成功;欲望相同的人不一起谋事,是因为只有一部分可以成功;凡是恶习相同的人不一起谋事,是因为一部分人受到损害。所以双方有利就相互亲近,双方损害就相互疏远,正是因为这个规律在发挥作用。所以要用这个区分同异,同类事物的道理是相同的。因此墙壁都是由于有裂隙才塌倒,树木是由于有疖疤才会毁坏。这就是墙和树木分界之处。所以,变化产生事端,事端引出谋略,谋略需要计划,计划需要议论,议论导致辩说,辩说就有采纳,采纳就生摈弃,于是就形成制度,用来制约事端。如此看来,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相同的道理,各种制度也有一定的规则。

仁人君子轻视财货,不可以用财利引诱,却可以让他们捐出财货;勇敢的人轻视危难,不能用祸患去威吓,却可以用他们解除危难;智慧的人通晓术略,于事理,不可以用诡诈去欺骗,却可以向他们讲明道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是三种人才啊!由此看来,愚昧的人容易受蒙蔽,不肖之徒容易被吓住,贪婪的人容易被引诱,这三种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然而,强大是由弱小不断积累而成,平直是削去弯曲积累起来的,有余是由不足不断积累而成:这就是道术得以实行的原因啊。所以,表面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去游说他;内心亲善而表面疏远的人,要从外部入手去游说他。所以根据对方的疑惑,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根据对方的表现,来顺应他的意愿;根据对方的答辞,来确定游说的要点;根据情势的变化,来促成游说的效果;根据对方的憎恶,来权衡变通;根据对方的担忧,来设法排除。用揣摩之术使他恐惧,抬高对方使他触动,略设根据加以证实,露出表现加以响应,拥堵对方加以阻塞,搅乱对方加以迷惑。这些就叫做计谋。说到运用计谋,公开不如隐蔽,隐蔽不如二人密谋,二人密谋就可以密而不漏。另外,遵循常理比不上出奇制胜,施以奇策能左右逢源,无往不胜。所以说,游说君主的时候,必须要谈奇策;游说人臣的时候,必须要用的隐蔽。

关系密切、说话见外的人,必定导致疏远;关系疏远、说话密切的人,必定招致危险。不要拿别人不愿意做的,强加给他;不要拿别人不懂的事,强去教导。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可以学着迎合他;如果对方有某些厌恶,可以避讳不言。这是用暗地讨好的办法去换取公开的回报。因而想要除掉的人可以放纵他,放纵他正是为了抓住机会制服他。外表不善也不恶,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可以托付大事。对于彻底了解的人,可以使用计谋;对于不了解的人,不能用计谋。所以说:“办事最重要的是制约别人。而不是被别人制约。”控制别人就是掌握了权力,被人控制的人命运就握在别人手里。因此,圣人运用谋略隐藏不露,愚人运用谋略大肆张扬;聪明的人行事容易,愚笨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虽然灭亡的东西难以复兴,动乱也难于安定,但顺应规律看重智慧还是必要的。智慧要用在众人无法知晓的地方,用众人无从看到的地方。如果是施用智谋,就要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选择事情自己去做;如果不可行,也要选择一些事情,让别人去做。所以先王的治国之道隐藏不露。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深莫测;圣人的法则在于隐藏不露。不仅仅讲求忠诚、信守、仁慈、义理,还得合乎不偏不倚的正道啊。”只有通达了这些道理,才可以与他谈谋略的事。如果能体悟到这些,就可以懂得驱使天下的道理了。

 

第十一卷 

凡是替人们决断事情,必定存有疑虑。人们总希望能遇上好事,而对灾祸之兆感到厌恶。其实即使有害的事情,如果循循善诱,最终也不会让人陷入疑惑与偏邪。事物总是存在利益,失去利益就不会被接受,这就是运用奇策的基础,如果决策表面是做善事,而实际上在暗中作恶,别人是不能接受的,最终还是要疏远。所以决策让人失去利益,让人遭遇祸患,都是失误啊。

圣人所以能成就事业,主要有五种方法:有用公开的感化决断,有用隐蔽的谋略决断,有用诚信的方法决断,有用掩饰的手段决断,有用常规的手法决断。实施公开感化的方法,应坚持始终如一;实施暗中谋划的方法,要变化多端;再配合常规的方法,机巧的手段,这四种方式都要微妙的综合运用。是作决断的时候,要以过往的事情来衡量,以未来的事情来验证,参照平常的情况,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国君大臣的事,能提高名声,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不用费力就可以成功的事情,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有些事虽然费力勤苦,然而不得不去做,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如果能排除忧患,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如果能带来福佑,只要可行就可以作出决断。所以说决断事件,解决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来确定社会太平还是动荡,决定成功还是失败是最难办的事啊!所以先王才用蓍草、龟甲,来帮助自己作出决断。

 

第十二卷 符言

安祥、从容、正直、平和,合乎了宽容的节度。与人友善,与世无争,内心谦虚,心意虚静平和地处理天下的事变。以上说的是在位者的修养。

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头脑贵在智慧。人君如能用全天下的眼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能用全天下的听力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能用全天下的头脑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能使天下人如车轮辐辏一样归于自己,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闭塞。以上说的是明察。

听取意见的方法是:“不要固执已见而拒绝别人。”轻率许诺对方,就会自满保守;拒绝意见,就会阻塞自己听闻。山再高,是可以望见顶的;渊再深,是可以测到底的;神明的术,公正沉着,高深莫测。以上说的是善听。

奖赏贵在守信,刑罚贵在公正。刑赏信用公正,必须以臣民亲身见闻来验证,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没有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确定能畅达天下,达于神灵,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冒犯君主呢?以上说的是奖赏。

什么是天时,什么是地利,什么是人和,四方,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火星的方位在何处?以上说的是询问。

心至九窍的主宰,君主是百官的首长。做好事的人,君主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人,君主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臣民的行为给予赏罚,这样治国就不会费力。圣人使用这个道理,也能掌握这个道理。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以上说的是统治的依据。

君主不能不周全。君主不周全,君臣内部就容易发生祸乱。朝廷寂静无声,就会不正常,朝廷内外如果不一致。怎么能打开言路?言路的开放与闭合不适当,就无法推究事物的本源。以上说的是周全。

能用天下人的视力去看,叫做飞目;能用天下人的听力去听,叫做飞耳;能用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叫做树明。千里之外,隐蔽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这叫做洞察,天下奸邪的事情都会在暗中慢慢改变。以上说的是参用。

按照名分去做,就会既安全又完美;名实相互依存,相互对立,这构成客观事实。所以说:名分从实践中产生,实践从道理中产生,而事理产生名分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性,这特性产生于协调,而这些协调在于恰如其分。以上说的是名分。

 

第十三卷 转丸

转丸这个技术,知道的权谋高手,都不轻易告诉别人,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大多数人都寻求简单的捷径,而愿意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人太少了,所以权谋高手知道,既然转丸的技术这么于使用和理解,所以就不轻易讲出去了。

吃亏是福,迂回前进,这都是道德经的核心,像抱看圆球一样,拥抱变化。像圆球一样的滚动,就不会遇见阻碍。这个过程就像,矛攻击盾一样,以虚攻实。如果运载仿佛,使用轮子,简单直接的很愿意搬运东西。如果现在形势不好,就等待转化,如果时机没到,就静等机遇。

聚集自己的威望和能量来营造对自己的好的形势,抓住了这个根本,形势就会跟随你的能量,转丸这个技巧就更玩游戏一样。

吃亏是福的人,都是考虑长远的人,不仅仅顾及眼前,更重要的是考虑未来。每天考虑自己的威望和能量不够的人,不自满的人,才能有更大的能量,未来社会会给他预留更大的空间。这时候就是的谦虚其实就是未来的更大的能量。低调才不会被人提前收拾,才有机会等到最后,这就是转丸的核心。

天下万物其实都一样,初级的就是看清楚形式,中级的就是能够适应变化,享受就会停止结束,永远都在中间不断地前行,而不是享受,享受意味看终结。孟子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利益的本源是势力的强弱。想战胜强大的势力,必须让自己低调。该强的时候要展示强大,别人才会尊重你,该弱势的时候要屈服,这样才不会受到伤害。这样能够转化势力。

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都是想邀功,逃避祸患。但是功劳大了,别人就会嫉妒,从而就会有祸患,从好处就变成了坏处。这时候好事就变成了坏事。再比如塞翁失马,坏事有变成了好事,好坏都不是固定的,都是变化的。动态的看待事物的变化,这是转丸的重要作用。

 

第十四卷 胠乱

胠乱就是诊断、辨别、除去那些扰乱我们思考,和行事过程中扰乱计划、谋略的事情,是土壤的不确定反应。这需要我们对事物发展、变幻、变化的规律有详细掌握,通过这些规律来把握 行事的分寸,方式、方法、方向。

胠人性之真、善、美、假、恶、丑

胠头、尾,肱好、坏,肱新、旧,肱知、不知,

胠贪、嗔、痴、恨、爰、恶、欲

胠喜、怒、哀、乐、愁、苦、闷、惊

胠忠、孝、仁、义、礼、智、信、节、廉

胠阴阳、四时、风、霜、雨、雪、火、雷、电之乱,乱则无以为生。

胠力量之大小、轻重、冷热、快慢、长短、宽窄之乱,乱则不达目的。

胠无谋、无恒、无毅、无决、无胆、无^之乱,乱则思虑不清。

胠距离、方向之远近、高低、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中之乱,乱则无主。

胠事物不周、不变、不明、不真、不假、不细之乱,乱则功亏一褰。

胠材质不惠、忠、仁、义、礼、智、信之乱,乱则无力无功。

胠五行;木、火 、土、金、水之乱。乱则方位、方向不准。


0 (2).jpg